早期历史

  新加坡是中国福建、浙江、广东和海南等地商人因长期在东南亚经商而由华人汉族建立的国家(有另一个中国人建立的国家注称)。新加坡在19世纪以前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古时新加坡的马来语名为Negeri Selat,意为海峡之国而后来有华人称新加坡为石叻。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在该书中还记载“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绘制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郑和航海图》称新加坡为“淡马锡”,1365年的《爪哇史颂》也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Tamusik,海城)的。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单马锡、淡马锡都是马来文Temasek的对音,来自梵文tamarasa(黄金)。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为“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属时期(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于1786年和1819年分别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了贸易站。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发觉新加坡岛南面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水深适宜而且附近的河流也能为往来的船只提供干净的食水,并开始管辖该地区。

  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1820年时,新加坡开始为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地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新加坡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到英属印度当局的管辖。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峡殖民地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

  随着1860年代中蒸汽船的发展以及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东亚和欧洲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随着当地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1873年到1913年间,当地的贸易增长了八倍。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区域内的移民。独立以前,新加坡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主要依赖转口贸易,新加坡河就成了新加坡最主要的经济动脉,当时的货物是由远洋来的大货轮,从海上卸到驳船,再由驳船沿着新加坡河,存在两岸的仓库里。

日治时期(1942-1945)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打响。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以应付自身的战争需要;因此,作为盟军在东南亚极为重要的据点,日本势必全力拿下新加坡来控制往来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断绝盟国军队在东南亚的出路口。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1942年1月31日,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占领了整个马来亚半岛。

  1942年2月15日(农历新年),白思华中将向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山下奉文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新加坡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新加坡大屠杀),并分别在大坡、小坡、芽笼、后港、裕廊等几个区域进行。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被带到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建造“死亡铁路”。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木薯、番薯、香蕉等农作物。随着日本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由于英军尚未抵达新加坡,这里仍由日军管理。但是日本的战败导致这些原本作威作福的士兵失去威信,新加坡已经差不多进入了无政府状态。当年替日本人做汉奸的人都遭到仇杀;商店遭洗劫一空;日本军营遭焚,民不聊生。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对新加坡日治时期的历史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视频。这部连续剧真真实实的反映出当年的境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决不容忘怀!在《和平的代价》里,陈嘉庚、林谋盛、卡笛卡素夫人和蔡杨素梅等历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真实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

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在1962年9月1日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支持第一个选项,只有26%的人响应社阵号召,投空白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

新马合并(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在合并前,和马来亚政府谈判时早已经提到设立单一市场。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 

  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新加坡则认为这对自己不公平,因为其他州属并没有因此增加缴税。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本控制的芽笼士乃、甘榜景万岸和南部岛屿这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共有12人死亡,109人受伤。巫统内的极端分子将李光耀比喻成马来西亚的公敌,双边关系持续恶化。 

  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成立了马来西亚团结联盟,行动党公开表示反对“马来人至上”,这种种族主义信条,提倡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公平的对待马来西亚,华、巫、印每一个族群。巫统党内激进人士非常不满李光耀的行为,甚至要求东姑将他逮捕。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0票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小岛在毫无预警之下被迫独立,这时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李光耀为总理而尤索夫伊萨为总统。

新加坡共和国(1965至今)

  独立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所以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短缺。失业率当时高达12%。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新加坡的制造业。裕廊工业区于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了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

  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壳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建屋发展局负责建筑所有的政府组屋,廉价提供给民众。直到今天,建屋发展局仍然为新加坡建造组屋和新镇,高达87%的居民居住在组屋里,大巴窑为新加坡最早发展的组屋区之一。

  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新挑战。

  从1966年到1981年,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甚至占据了整个国会。执政党经常利用各种司法程序,压制反对派的声音。比较著名的反对党政治人物包括了已经过世的J.B.J 约舒亚·本杰明·惹耶勒南和徐顺全(两位都因诽谤被判破产)。在2011年新加坡大选成绩揭晓,人民行动党占87直选议席中的81席;另外6席则由新加坡工人党的刘程强、林瑞莲、陈硕茂、毕丹星、莫哈默费沙和饶欣龙赢得,他们分别夺下后港单选区和阿裕尼集选区的席位。这一次,各反对党破天荒在2011年大选后取得6个议员席位和3个非选区席位。